保健食品其實更適合日常使用! 文章作者 作者:LeonaChiu 發表日期 31/07/2025 分類 分類於 營養素知識分享 保健食品其實更適合日常使用! 本人每天都在吃保健食品,市面上的「保健食品」和「健康食品」雖然名字很像,但其實在安全性上,差很多! 剛好最近在上工研院的ISO課程,發現到根據衛福部定義,「保健食品」其實就是一般食品的一種,比如蔬菜、水果、魚油等,這些產品雖不能宣稱療效,但原料、製程、添加物都必須遵守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》,從源頭到標示都有法規在管。 反觀「健康食品」,雖然可以合法標示像是「有助於調整血脂」、「促進腸道健康」這類功效,但前提是:必須經過衛福部審查、送出科學實驗數據,通過審查後才能使用「小綠人標章」。 聽起來很專業對吧? 小綠人 ≠ 無風險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系教授指出,某些「健康食品」使用的是高濃度萃取物,對於孕婦、慢性病患、或正在服藥的人來說,仍可能有交互作用風險,即使有小綠人標章,也不代表每個人都適合。 而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表示:「保健食品」因為是依照食品安全法規管理,標示透明、成分單純,反而更適合作為日常營養補充的選擇。(引用自:台灣食品安全期刊,2023) 簡單比一比: 保健食品:不能標示療效,但全程受食品安全法規範,使用起來風險低、來源清楚。 健康食品:可標示特定功效,但使用的原料可能特殊,審查雖嚴格,但風險不等於零。 所以,與其被「功效」吸引,不如選擇安全、穩定、標示清楚的保健食品,才是真正為自己健康負責! 參考來源: ● 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《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法規差異說明》 ● 台灣食品安全期刊第28卷 ●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調查報告(2021)